2008年10月13日

無所有

摘自法頂法師所著作的 "無所有" 一書


我們雖因需要而擁有物品
但有時因為那些東西也帶來不少牽掛
所以擁有什麼
相對的就會為它所束縛
擁有的越多
承受的束縛也越多

即使是無所事事,如能聆聽到發至內心的聲音,還需要從外增添什麼嗎?
(非讀書季節)
“捨棄的越多,得到的就越多” 這是可以讓身因外之物而煩惱的人深思的一句話.
什麼都沒有的人,其實是擁有世上所有的一切,這正是無所有的另一層意義.
(無所有)


時間已經被剝奪了,如果連心也被剝奪,不是損失更多嗎?在相同條件之下,對於喜怒哀樂感受的程度也不同,我們所經歷的苦與樂,與其說是來自客觀對象,不如說是受制於主觀意識.
(來的太早了)


了解真有可能嗎?彼此相愛的人總是費盡口舌想讓對方了解自己,然後希望永遠活在那瞬間.但如果了解是真實的話,應該如常不變,不過人卻會屢屢掉入誤解的陷阱.

大部分的人,都帶著 “自我中心” 的窠臼觀念,所以在論及對某物的了解時,常失去通融性.

自以為是的了解是誤解的起因.

愛不是理解,而是馳騁於想像翅膀上燦爛的誤解.

問題在於如何看待.真相是在話題之外,真理是不會因為誰而有所動搖.
真正的了解,不存在於哪的觀念之中,唯有透過智慧才有可能成立,在那之前,一切都是誤解.
(誤解)


任何的教訓總是忠言逆耳,千言萬句都比不上伸出溫暖的援手.

海岸邊美麗潔白的卵石,不是用鐵雕鑿而成,而是經過柔軟的海浪不斷沖積形成的.
(雪斷木)


世上所有的物品,都不是我們帶來的,只是因緣際會留在人身邊,有一天當它不見了,是因為因緣圓滿而離開,能這樣想,就不會對失去的東西感到惋惜.

只有自己才能扭轉自己的心.
對別人完全慈悲的寬恕,還不如說是收回將動搖迷失的自己.
(小時鐘)


如果人可以掌控自己的心,就可以成為隨處毫無罣礙的 “閑道人”
然而實際上無法如此, 我們只能是浮載在矛盾與糾葛的平凡眾生.

人之所以生氣懊惱,並不是因為外來刺激,而是因為無法平撫內心的緣故.

本來無一物
我們出生時何嘗帶來一物,離開時又能帶走什麼呢?
因緣而所有,緣盡了又散.
最終,也是要拋棄這肉軀之身離去的………

我們必須修正對 “得” 與 “失” 的思考觀念. 在這世上本來就沒有所謂 “我的”
哪來本質上的損失.
即使是“我”損失了,如果因而讓別人得到利益,那也不算失去.

如果抱持著“本來無一物”的心情,難過就會消失,不過是我暫時保管的東西,又回到原處罷了.

在我的心中“空手來,空手去”的銘言,時時刻刻提醒我,丟了東西別把“心”也丟了.

人的心真是微妙的千變萬化.
敞開心胸,天下都可以容納. 但封閉起來,連針孔般的縫隙也沒有.
要讓心轉念,並非易事.那是維繫於自己,是誰都無法代替轉圜的.
當一個人陷於憤怒的火花之中,想平靜下來,雖然也需要花費心思在外部的接觸磨合,但不如平時訓練自己的“轉念”功夫更為重要.

不要被心所牽引
做自己心中的主人
(轉念)

讀書讀到的是什麼?
不就是透過別的聲音,聽到了內心根源所在聲音嗎?
(那年夏天讀的書)


情多礙道心
人被束縛 只因執著
(難忘的人)


愛是一起分享負擔的意思.
對於在周遭一起生活的人,我們有共同分擔喜悅與痛苦的責任.
(人偶和人)

“生也一片浮雲起,死也一片浮雲滅.”
人生不過是一片浮雲的聚散而已.
(靈魂的母音)


因為外在的噪音而無法聽到自己內在的聲音,是現代人的悲劇.

人唯有在沈默之中才能深刻洞察事物,自覺自我的存在.
到達那境地才找到自己的語言,同時感受到對自己話語的責任心.
(噪音紀行)


與樂曰慈,拔苦曰悲.
慈悲的意義是見一切眾生痛苦,以憐憫愛護之心救度,使其脫離痛苦.
慈悲可說是人性的昇華.

怨恨不能在怨恨之中解決,只有拋棄怨恨才能解開怨恨.
(佛教的和平觀)

沒有留言: